馆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馆内新闻 >> 正文

胶片中的大工1949:档案馆抢救胶片式校史录像带

2016-06-10 刘思远 点击:[]

斑驳的铁盒,娟秀的字迹,密封的胶条,照片中这盘写着“大连大学校史翻底及放映带”的胶片式录像带,就像一份珍贵又神秘的礼物,不知在档案馆的库房里沉睡了多少年。 

那时的库房条件还很艰苦,既没有恒温恒湿的存放环境,也没有相关的保护技术,而胶片保存对库房温湿度要求又非常高。一方面,档案馆担心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霉变、污染、脱色、闪烁和丢帧等损伤;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谁都不敢贸然拆掉密封条,这盘带子只能静静地躺在库房的密集架上。

2013年11月,档案馆启动馆藏档案数字化工程,对馆藏400多万页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扫描;2014年8月,档案馆整体搬迁,专门设置了恒温恒湿的声像档案库房,将这卷珍贵的带子放入防磁柜中保存。

2016年2月,档案馆启动音视频档案抢救工程,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档案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拆开了密封的胶带,才意外地发现,铁盒中实际有两卷胶片录像带,一卷为正片,一卷为负片。里面附带的一张检验单告诉我们,这卷带子在1982年经历过一次检验,结论是“画质良好,可以播放”,大家都惊喜万分。随后,技术人员将这卷珍贵的胶片式录像带送至北京进行数字化翻录,以便进行修复及无劣化永久保存。

翻录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数字化之前的胶片整理、清洁及重放部分,另一个是数字化之后的数字视频信号的修复处理部分。胶片的数字化过程十分复杂繁琐,从光学素材的整理和清洁、数字化扫描,到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调色校正系统进行对比度及灰度的最佳视觉调校、编著及输出,最后通过胶片的4K超高清晰度数字化全套设备,4位技术精湛的数字化技术人员和1名调色师历经5个多小时,才一格一格,一帧一帧修复出了这1分24秒的影像资料。

(注:数字化之前的胶片叫一格一格,数字化后的视频叫一帧一帧。胶片是每秒24格,这次抢救的胶片有2016格,数字视频共2100帧。)

就在这短短的一段视频里,无数次看过的静态照片仿佛活了过来,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缓缓走进大连大学(大连工学院前身)北院的场景,看到了制图课、数学课上老师悉心教学的场景,看到了广大学生向苏军献花的场景等等。

修复这部胶片,早已不是单纯的档案修复工作,它更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无情的岁月流逝中,一帧又一帧,一个画面又一个画面,挽回大工稚嫩又青葱的容颜,让今天的我们亲眼看到生动而真实的过往。



上一条:第二届档案馆开放日活动盛装启幕 下一条:档案馆开放日即将启幕:带你回到大工194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