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馆内新闻 >> 正文

档案故事:父亲的旧皮箱

2016-06-20 刘思远 点击:[]

1949年9月30日,一个年轻人带着两个皮箱,从上海坐船抵达天津,当天晚上又踏上南下的火车,10月5日晚上,他平安抵达大连,在学校餐厅吃了晚饭,校内的墙上贴满了欢迎他们的标语,预科班热心的师兄替他们的备好茶水脸盆,让出床铺。夜里,他躺在床上,心里充满着感激,想着他们的前途是“格外的光明又快乐!”

这个年轻人叫周经纬,时年18岁,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是大连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首届本科生,和他一起入学的,还有600多人。

入学后,周经纬给家中写了一封信,由于当时的学习任务非常紧张,这封家信写了四次才完成。家信的内容充实而有趣,他向父母亲说明了大连大学的情况,对大连当时的市容、发展状况,天气以及物价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分享了自己到校之后的许多感悟。2016年3月10日,周经纬的夫人沈惠兰女士将这封珍藏了多年的家信,连同周经纬当年的课堂笔记一同捐赠给档案馆保管,透过家信,曾经意气勃发,对一切都充满热情和好奇的青年跃然纸上,创校初期的学生风貌仿佛重现在眼前。

毕业后,周经纬留校工作,担任工程画教研室助教,1960年调入造船系,曾任造船系热动力教研室副主任,致力于内燃机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曾主担任《机械制图》《柴油机概论》《柴油机结构设计》等课程的主讲,并参与编写《机械制图》讲义及《柴油机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他参与主编的《船用柴油机设计手册》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权威性专业手册。1987年1月,周经纬被评为教授,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并于1995年退休。

1953年机械系部分毕业生合影(摄于1964年,后排右二为周经纬)

上图是文章开头提到过的皮箱,当年周经纬就是提着这个皮箱,由上海经天津,辗转到大连求学,2014年5月7日,周经纬的小儿子周东将这个珍贵的皮箱捐赠给档案馆保管。2015年6月9日首届档案馆开放日中,这个皮箱作为重要的展品之一,吸引了在校师生的极大关注,周经纬远在美国的大儿子周钢通过网络看到了父亲当年的皮箱,非常感动。

2016年3月23日,周东写了这样一段话,“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一只陈旧棕色的长方形皮箱,棱角鲜明,一看便知道是上世纪的东西,擦掉皮箱积满的灰尘,皮箱上父亲用毛笔写的名字‘周經緯’三个字还依稀可见。每当我去大工档案馆看到它静静地躺在那,总让我触景生情、见物思亲,让我缅怀起那慈祥、身材魁梧的父亲。在父亲去世一周年纪念日,我在想,父亲的旧皮箱它载了父亲成年以来的酸甜苦辣,因为对于父亲来说,这段有关青春记忆,正如沙漏里的细沙,落下便静止了。”


上一条:【两学一做】档案馆党支部开展“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学习 下一条:你们忘记的,档案馆都记得

关闭